编者按:包豪斯学院是如何教书育人的?他们的课程有哪些特色?为何能培育出这么多大师,影响现代世界设计史百年?本文为你一一揭秘。
本期来聊包豪斯,某程度而言,包豪斯就是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代名词。
包豪斯的德语原文是“Bauhous”,这个名词由创始人格罗皮乌斯自创,“bau”是德文“建筑”的意思,“haus”则是德文“房子”的意思。
设计界梁朝伟—格罗皮乌斯
关于格罗皮乌斯的故事:
所以很多人曾误会包豪斯是一个研究怎么建房子为主的学院,格罗皮乌斯后来曾经专门解释过“haus”是指一个“新的设计体系“,所以包豪斯的主旨与初衷是建立一种新的设计体系。
一、初生之虎
包豪斯在 1919 年正式成立,前身其实是两所本地美术学校,这两所学校分别叫“魏玛艺术学院“与”魏玛工艺美术学院“。
这两所学校的创始人是前面分享过,属于“制造同盟”联合创始人,猛龙过江的比利时设计师亨利·凡·德·威尔德,他在 1906 年时候受魏玛公爵邀约组建了这两所学校。
亨利·凡·德·威尔德
1918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德国政府迫切需要追求一种理性、经济、符合实际的设计文化,希望从教育着手,因此形成新型教育学院诞生的机会。
当时威尔德因为比利时国籍在战后比较敏感,被迫离开德国,临走时他举荐了三位接班人来继任学院老大,分别有赫尔曼·奥伯里斯特、奥古斯特·恩戴尔(August Endell)及格罗皮乌斯。
魏玛时期的包豪斯校舍
最后格罗皮乌斯因为综合实力过硬,根正苗红,并且理念与政府非常一致而获得任命。
1919 年时候恰好也是魏玛共和国(当时德国政权)元年,魏玛市成为德国首都,所以包豪斯与魏玛政府同岁。
刚刚建立的包豪斯在方向上比较迷惘与摇摆,原因在于创始人格罗皮乌斯对于机械化生产态度迟疑。
他曾经参与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且负过重伤,亲历过机械化武器的可怕,留下深刻阴影。
一战中的格罗皮乌斯
所以他虽然向政府阐释包豪斯的合理性时候表示对工业生产支持,但内心却有一种乌托邦想法,就是希望包豪斯拥抱手工艺传统,但又希望能批量化生产,因而显得很矛盾。
除了发展方向,初生的包豪斯还需要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比如穷。
隔着屏幕都感受到穷的气质
那时候学院非常缺乏经费,政府提供的资金连基本生活条件都难满足,比方没有宿舍,只能住在课室,白天大家上课,晚上桌子一挪走就打上地铺睡觉。
而且没有暖气供应,甚至饭也吃不饱,所以格罗皮乌斯作为校长除了学院日常管理工作还需要到处为包豪斯拉赞助,比方去城里游说富人捐款之类。
公关大使格罗皮乌斯
所以包豪斯初期在运营上显得特别艰难,但格罗皮乌斯还是满怀信心认为情况一定会好起来。
二、体制与特色
时间去到 1923 年,包豪斯走出懵懂期,而且相对没那么穷,学院整体风格也从最初的表现主义路径走向与苏联构成主义及荷兰风格派结合。
包豪斯的晚会节目,服装自行设计
由此开启稳定的理性主义方向,强调为批量化与大生产而设计,早期那种类似“工艺美术运动”的行会浪漫主义思想基本消失,创立了更接近科学的设计教育方法。
其中典型的创新有“工厂学徒制”,学生申请入学时必须先提供作业(类似面试工作时的考核课题),经过为期半年的基础教育。
包豪斯的实践工场
学习“造型色彩”、“材料研究”及“工厂原理与实习”,这称为“试读期”,类似如今找工作的试用期,如果基础教育考核不过关就会被“劝退”。
这样的体制一定程度保障了最后的人才输出。
完成了基础教育后,就有资格进入工作室,接受为期三年的学徒制教育,成绩合格可获得“技工证书”,优异者则可通过考试进入包豪斯的“研究部”。
包豪斯的课堂
这种制度形成了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并奠定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设计教育目标。
同时,格罗皮乌斯还开始建立与企业厂家的密切联系,让学员可以体验理论如何联系实践,让学员参与实际生产的动手过程。
改变了以往艺术教育那种纯粹绘画雕塑的形式,为现代设计教育开创出新局面。
包豪斯的课堂
包豪斯一直是个规模不大的学校,学员最多的时候不过几百人,所以老师的数量也不多。
1923 年期间在校专门教授基础课的“形式导师”只有 9 位,都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或者兼而有之,大伙都具有改革志向,所以能与包豪斯的理念融合。
包豪斯的明星团队
其中包括瑞士画家约翰·伊顿,美国画家里昂内·费宁格,德国雕塑家杰哈德·马克斯,德国画家、建筑师乔治·穆什,德国画家、雕塑家奥斯卡·施莱莫,瑞士画家保罗·克利,匈牙利画家莫霍里·纳吉及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
其中伊顿、克利及康定斯基为包豪斯的基础课作出了最大的贡献,这些基础课内容成为了往后 100 多年全球设计教育的主要内容框架。
包豪斯的教师
直到如今,我们都无法脱离这个“汤底”,可见其科学性与合理性。
三、包豪斯的基础课
包豪斯的基础课由平面与立体结构、材料研究及色彩研究三大部分构成。
基础课的主导人物是约翰·伊顿,在包豪斯刚刚成立的时候他就获得格罗皮乌斯的邀请。
年轻时期服饰正常的伊顿
此前他曾在日内瓦美术学院学习,深受德国表现主义画家阿道夫·菏泽的影响,去包豪斯之前就曾在维也纳办学,所以本身就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
每个学员都应该修基础课就是伊顿提出的建议,他有自己虔诚的拜火教信仰,穿着个性,衣服普遍自己设计,长期就一套黑色长袍,并且光头,回头率极高。
“得道“后的伊顿
他对于教学工作非常认真投入,基础课中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视觉训练,还有对大自然敏锐的观察能力。
在素描教学中强调对特定材料,比方石头、木材及皮革能真实表达,在其教学原则中,理性分析是主要核心。
约翰伊顿的色彩作品
除了伊顿,克利及康定斯基的基础课程都建立在严格的理论体系基础上,对于技术的强调和理论的依据成为课程主要内容,两者相互协调。
克利及其作品
克利与康定斯基甚至就教学内容整理出版了自己的教材,克利出版了《速写教学法》,康定斯基则出版了《点线面》,他们更善于平面与立体形式的研究。
康定斯基
伊顿则喜欢将焦点放在色彩,他是世界上最早将孟塞尔 1912 年创立的色立体引入设计教学的人。
孟塞尔色立体
他坚信色彩是理性的,所以学员必须对色彩有科学认识才能运用自如。
那时候德国最重要的色彩理论专家是歌德,没错,就是那位写出《少年维特的烦恼》的大文豪, 他不但善于创作文学,同时是植物学、解剖学与色彩学方面的专家。
1810 年时候歌德曾出版过研究著作《色彩理论》,这本书里关于色彩的论述成为包豪斯当时教授色彩学的理论基础。
歌德及其出版的《色彩理论》
伊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自己的观点,比方认为色彩跟几何图形能有机关联,比方圆形、三角形与方形可以分别对应红色、黄色与蓝色。
所以其课堂练习都会将几何构成与色彩进行关联,同时还阐述色彩对人心理感受的影响,所以通过伊顿的教学,学生对色彩有明确认识,这种综合练习就变作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
伊顿的课堂有时候像宗教仪式
另外,包豪斯的课程重视动手实践能力,这种实践主要是手工制作类课程。
比方导师莫霍里纳吉会让大家使用纸张去制作椅子,使用现代材料制作抽象立体几何造型,这类课程就成为日后的“立体构成”。
当时包豪斯已经成立了自己的木工工场、陶瓷工厂及纺织工场,学员可以快速学以致用,从而更好内化知识。
包豪斯的纺织工场
于是乎,被全球大部分院校用于设计教学近百年的“三大构成”,就这样从包豪斯的伊顿、康定斯基等人手中奠定下来,这个体系直到如今仍然采用。
四、包豪斯风格特点
包豪斯风格就是标准的现代主义风格,风格特征是理性、简洁、功能主义、重视几何元素表现与抽象概括能力。
包豪斯设计的国际象棋
严格而言,这种风格并非完全由包豪斯创立,而是从 “制造同盟”(这个组织有多种翻译,分别是“德意志制造同盟”、“德国工作同盟”及“德国工业同盟”,均指同一个组织)的彼得贝伦斯时期就初步形成。
我们多次说过,彼得贝伦斯曾是格罗皮乌斯的老板,也是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位商业设计导师。
1909 年时候贝伦斯的公司曾服务于德国 AEG 电器公司,为其设计出世界第一套 VI 系统,世界第一个现代风格厂房,有“玻璃幕墙”结构,但仍旧保留墙承力。
贝伦斯为 AEG 设计的厂房
同时还为 AEG 设计出一批非常现代化的电器产品,其中包括时钟、风扇、电水壶等等。
贝伦斯为 AEG 设计的电风扇
这些设计已经有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劲头,包豪斯其实首先继承并深化了这种风格。
所以贝伦斯才会被称为“现代设计之父”,这些故事在已出版书籍「设计大师启示录」已有专门讲述。
其次,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核心在于民主与大众化,这种特点来自创始人格罗皮乌斯的人文主义思想,他希望让设计更彻底服务大众,让平民大众能消费起好的设计。
这种思想符合当时批量化生产高速发展的背景,这种思想体现在包豪斯的建筑、家具、产品及平面设计中,有标准化、可批量化与去装饰化等特点。
包豪斯的产品设计
包豪斯风格除了发挥德国本土“制造同盟”的现代主义风格外,也揉合了来自荷兰的“风格派”与来自苏联的“构成主义”。
包豪斯的家具设计
这种揉合有赖于当时欧洲国家之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与及包豪斯相关教师的聘请,比方杜斯伯格与莫霍里纳吉等都是关键人物。
构成主义及风格派相关起源特点我们将会在后面详细讲述,这三者被称为“现代主义的三驾马车”,彼此相互补充与完善。
本期分享先到此结束,感谢各位,我们下期再会!
欢迎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设计史太浓」: